日本似乎是一個一年四季都有節慶的國家。
以下是來自四個節慶的圖像,這四個節慶就是——京都祗園祭,盂蘭盆節, 人吉節和長崎元宵節
以下是來自四個節慶的圖像,這四個節慶就是——京都祗園祭,盂蘭盆節, 人吉節和長崎元宵節
sponsored links
盂蘭盆節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盂蘭盆會」,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尤以華南為十三或十四,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依照佛家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死亡超過三年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
祗園祭

傳說1100年以前,日本流行瘟疫,奪去了很多生命。人們認為這是一個叫牛頭天王的鬼神在作祟,就用66個棍子(當時日本被分為66個地區)建造了神轎,送到神泉苑,遊街祈禱,使得事態得以好轉。這次神事活動叫做祇園御靈會,成為祇園祭的前身。
在南北朝時期,街坊上拉著山鉾遊行來祈禱健康、驅除病魔,成為了一種民間習俗,演變成了祇園祭。
到了近代,隨著以西陣為中心的紡織業勞動者和中京區為中心的工商業者的抬頭,日本的市民文化逐漸興盛起來。
在南北朝時期,街坊上拉著山鉾遊行來祈禱健康、驅除病魔,成為了一種民間習俗,演變成了祇園祭。
到了近代,隨著以西陣為中心的紡織業勞動者和中京區為中心的工商業者的抬頭,日本的市民文化逐漸興盛起來。

現在的祗園祭已不局限於祇園,而是遍及整個京都市中心地區。祇園祭在整個七月進行,其中以月中(14日至17日)與24日這五天是高潮。這五天四條通、烏丸通及崛川通等旺街變成步行者天國,路上滿是臨時小店及遊客。最引人注目的是叫「山鉾」的傳統花車巡遊及叫「花傘」的千人藝妓巡遊。街上滿是穿著浴衣的少女 。
日本成人節

呃。。。放錯圖了
日本成人節

日本的成人節源於古代的成人儀禮,而日本古代的成人儀禮是受中國「冠禮」的影響。所謂「冠禮」,指男子成年時舉行的一種加冠的禮儀,從加冠這天起,冠者便被社會承認為已經成年.日本仿中國舊禮制,始行加冠制度在天武天皇十一年(公元683年)。 按中國古代陰陽學說,冠日多選甲子、丙寅吉日,特別以正月為大吉。但其形式和內容與現代的成人節差別甚大,且具有濃厚的迷信色彩。

成人之日當日,市政府會為年滿20歲的男女主持特別的成人禮儀式,並發給他們一張證書,表示他們從當日開始已成為成年人,以後必須獨立生活、擔負起社會責任和義務。日本相當重視成人之日,因此在這一天,都會舉行祝賀儀式。以前,祝賀儀式大都在家裡舉辦,但現在,不少人的成人禮是在公司、學校或公共機關度過的。在這一天,這些年滿二十歲的人的父母、同事、主管、同學、親戚及朋友,都要向他們表示祝賀、並贈送禮品,而當事人也要表達感謝之意及發表未來的計劃及理想。
日本七夕節

在日本傳說,織女不但要賜給孩子們巧手,還要負責滿足各種願望。中國七夕節是祈求好手藝和祈禱得到愛情,在日本七夕節(Tanabata)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只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此外還要在院子裡擺上玉米、梨等供品,以此請求織女星保佑自家女孩的書法、裁衣等手藝能有所進步。 慶典結束時,這些供品將被放到河裡順水漂走,以此象徵著自己的心愿能夠到達天河。

七夕原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傳統節日。但是,迎接、慶祝七夕在日本非常隆重。在七夕到來之前和當天,人們總要為它舉辦一些活動以示慶祝、紀念。如選美活動、馬拉松、七夕舞會等等。這一天是人們訴說心愿的日子,在日本有把自己的心愿寫在彩紙上,或把它們掛在竹林上,或放入江河中,以此來祈求自己的願望得以實現的習慣。